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研究——以东莞市大岭山镇为例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11页第一章绪论第11-22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研究现状评述第18-19页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2页 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方法第19-22页第二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2-31页 相关概念第22-23页 效能的定义第22页 行政服务效能的内涵第22-23页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第23页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3-27页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原则第23-26页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行政效能提升的启示第26-27页 行政效能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第27-29页 外部体制层面要素第27页 内部机制层面要素第27-28页 自身能力层面要素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1页第三章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1-43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流程第31-33页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第31-32页 行政服务效能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第32-33页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设计第33-38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初步确定第33-35页 指标体系的筛选第35-38页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等级划分第38页 行政服务效能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第38-41页 评价方法及数据来源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第四章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第43-61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现状第43-45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基本情况第43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的实践第43-45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审批服务能力评价第45-46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顾客满意度评价第46-49页 问卷设计第46页 问卷对象选择第46页 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第46-49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组织体系建设评价第49-50页 访谈设计第49页 访谈结果分析第49-50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评价结果及分析第50-60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取得的成就第52-53页 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存在的不足第53-56页 行政服务效能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第56-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第五章提升东莞市大岭山镇行政服务效能建议第61-68页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第61-63页 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让行政有法可依第61-63页 强化竞争激励机制,改进考核手段第63页 创新管理方式方法第63-65页 强化行政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理念的培训和宣传第63-64页 提倡下基层调研交流,将服务效能引向深入第64-65页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65-66页 转变思想,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第65页 转变中心职能,合理统筹工作第65-66页 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能力第66-67页 简化电子行政审批申请程序第66-67页 加强行政审批服务人员业务培训第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结论第68-69页参考文献第69-72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2-73页致谢第73-74页附件第74页本篇论文共74页,。
皆胃病,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研究——基于W区财政投入的视角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13页第一章绪论第13-25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研究背景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页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4-22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14-19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19-22页 文献研究评价第22页 研究内容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研究创新点第24-25页第二章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回顾第25-32页 核心概念界定第25-27页 公共财政职能第25-26页 公共政策执行第26-27页 节能环保支出第27页 相关理论回顾第27-31页 财政分权理论第28-29页 中国式财政分权第29-30页 博弈理论第30-31页 委托代理理论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第三章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环节第32-37页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总体框架第32-33页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具体环节第33-36页 政策颁布第33-34页 政策分解第34-35页 组织资源第35页 政策实施第35-36页 监管、评估与反馈第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第四章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7-52页 政府环保理念第37-39页 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第38-39页 环境保护的资金匹配第39页 中央环保督察的硬性约束第39-44页 督察整改任务重第40-43页 督察问责力度大第43-44页 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执行意愿第44-46页 自上而下的激励驱动第44-45页 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第45页 工作执行中的自由裁量第45-46页 地方政府的环保执行能力第46-49页 政策认知能力第46-47页 政策实施能力第47-48页 沟通协调能力第48-49页 地方政府的预算安排策略第49-51页 财政部门的预算策略第49-50页 部门的预算博弈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第五章环保政策执行的财政资源匹配分析第52-66页 环保资金的主要构成第52-57页 中央转移支付情况第52-56页 本级财力预算情况第56-57页 环保重点项目保障分析第57-62页 环保工作的重点偏向第57-60页 环保资金的倾斜体现第60-62页 环保资金的支出分析第62-65页 环保资金的支出现状第62-63页 环保资金的执行偏差第63-65页 环保资金的分配现状第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第六章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实践表现与原因剖析第66-76页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实践表现第66-68页 以经济利益为考量目标第66-67页 围绕着考核任务来执行第67页 选择易显成效的政策先执行第67-68页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剖析第68-75页 政策目标不一致第68-70页 转移支付管理体制不完善第70-71页 环境保护事权模糊第71-73页 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第73-74页 环境保护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第74-75页 本章小结第75-76页第七章加强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路径优化第76-83页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理念第76-77页 构建绿色发展政治考评体系第76-77页 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财政管理体制第77-81页 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第77-78页 完善环保资金转移支付制度第78-79页 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机制第79-80页 加强环境保护资金预算绩效考评第80-81页 推进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改革第81-82页 厘清环境保护权责分工第81页 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结论第83-84页参考文献第84-88页附录第88-89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致谢第90-91页附件第91页本篇论文共91页,。
基层政府部门编外人员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W市税务系统为例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12页第一章引言第12-19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3-16页 国外关于编外人员管理的研究第13-15页 国内关于编外人员管理的研究第15-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研究思路第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创新点第18-19页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9-24页 概念界定第19-20页 编制第19页 基层政府部门第19页 编外人员第19-20页 基本理论第20-24页 激励理论第20-22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2页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22-24页第三章W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第24-31页 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基本情况第24-27页 岗位分布情况第25页 年龄结构情况第25-26页 学历结构情况第26-27页 工龄情况第27页 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管理现状第27-29页 招聘管理第28页 工资福利第28-29页 教育培训第29页 绩效考核第29页 职业发展第29页 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管理的成效第29-31页第四章W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31-44页 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2-38页 编外用人规模无序增长第32页 编外人员执法造成法律风险第32-33页 薪酬水平较低第33-35页 教育培训机会缺少第35-36页 职业发展受限第36-37页 招聘流程不规范第37-38页 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4页 人手短缺与工作量增加的矛盾突出第38-40页 编外用人管理的法律意识不强第40页 稳定的薪酬增长体系缺乏第40-41页 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第41-42页 晋升机制缺失第42-43页 规范的招聘制度缺乏第43-44页第五章国外政府临时雇员制及内编外人员管理的经验借鉴第44-50页 国外政府临时雇员管理的措施第44-47页 美国联邦政府临时雇员管理的经验第44-45页 加拿大联邦政府临时雇员管理的经验第45-46页 新西兰联邦政府临时雇员管理的经验第46页 国外政府临时雇员管理的启示第46-47页 国内编外人员管理的措施第47-50页 潍坊滨海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第47-48页 潍坊滨海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启示第48-50页第六章编外人员管理完善的对策建议第50-59页 实施全员岗位管理第50-52页 实行双轨运行机制第50-51页 实行全员聘任制度第51页 科学设置岗位数量第51-52页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第52-53页 突出关键指标考核第52页 规范绩效考核流程第52-53页 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第53页 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第53-55页 调整薪酬结构第53-54页 建立薪酬动态调整机制第54-55页 提供平等教育培训机会第55-56页 培训需求统计第55页 培训计划制定与实施第55页 培训效果评估第55-56页 培训经费保障第56页 引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56-57页 规范编外人员招聘流程第57-59页 提报用工需求第57页 发布招聘信息第57页 明确招聘流程第57-58页 强化合同管理第58-59页结论第59-60页参考文献第60-64页附录一W市税务系统编外人员管理调查问卷第64-66页附录二访谈记录表第66-67页致谢第67页本篇论文共67页,。wpn辽宁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问题研究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11页第一章绪论第11-18页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目的第11-12页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2-13页 二、文献综述第13-16页 (一)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研究第13页 (二)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存在的问题的研究第13-14页 (三)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的研究第14页 (四)关于国外公务员选拔任用监督经验的研究第14-15页 (五)简要评价第15-16页 三、研究方法第16页 (一)文献分析法第16页 (二)观察法第16页 (三)访谈法第16页 四、论文的创新点第16-18页 (一)提出了强化“动议”环节的监督的观点第16页 (二)提出从源头防范,关键环节审核把关的建议第16-18页第二章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理论概述第18-23页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8-19页 (一)党政领导干部第18页 (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第18页 (三)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第18页 (四)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第18-19页 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要素第19-21页 (一)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主体第19页 (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内容第19-20页 (三)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程序第20页 (四)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手段第20-21页 三、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思想渊源第21-23页 (一)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的思想基础第21-22页 (二)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思想的启示第22-23页第三章辽宁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现状分析第23-34页 一、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发展历程第23-25页 (一)干部审查阶段(1949-1976)第23页 (二)平反冤假错案阶段(1976-1989)第23页 (三)转型阶段(1989-2002)第23-24页 (四)规范化阶段(2002-2013)第24-25页 (五)从严监督阶段(2013至今)第25页 二、辽宁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取得的成绩第25-27页 (一)选拔任用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第25-26页 (二)“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第26页 (三)违规选人用人案件查处通报力度得以加强第26-27页 三、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存在的问题第27-31页 (一)监督主体力量薄弱第27-29页 (二)部分“一把手”履行选任监督职责不到位第29-30页 (三)选拔任用动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第30页 (四)选拔任用监督手段单一,未形成整体合力第30-31页 四、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问题产生的原因第31-34页 (一)干部监督机构编制设置遭遇“天花板”第31页 (二)对“一把手”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第31-32页 (三)干部选拔监督动议环节程序规定不完善第32页 (四)干部监督信息共享渠道不畅第32-34页第四章解决辽宁省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问题的对策第34-40页 一、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县处级干部监督机构“三定方案”第34-35页 (一)深入调查研究,探索县处级干部监督机构新体制第34页 (二)合理设置机构编制,构建合理的县处级干部监督体制第34-35页 二、加大“一把手”追究力度第35-37页 (一)确定“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各环节中的责任第35-36页 (二)加大关键环节审核查处问责第36页 (三)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查处力度第36-37页 三、监督关口前移,加强动议环节监督第37-38页 (一)明确推荐标准,严把推荐质量第37-38页 (二)明确推荐程序,规范推荐行为第38页 (三)明确推荐责任,强化责任追究第38页 四、构建干部监督信息共享平台第38-40页 (一)创建干部监督信息平台,拓宽信息来源第38-39页 (二)严格实施联席会议制度,畅通信息渠道第39页 (三)强化干部监督纵横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第39-40页第五章结论第40-42页 一、主要研究结论第40-41页 (一)“三定方案”是加强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保障第40页 (二)加强动议环节监督是优选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关键举措第40页 (三)构建干部监督信息互通共享平台,提高监督主体效能第40-41页 二、不足及今后方向第41-42页 (一)论文不足之处第41页 (二)今后探索方向第41-42页参考文献第42-45页致谢第45-46页作者简介第46页本篇论文共46页,。
基于府际关系视角的政府服务热线转办环节优化研究——以广州市A区为例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11页第一章绪论第11-19页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背景及目的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6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简要评述第15-16页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方面第17-19页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第19-23页 基本概念界定第19-20页 政府服务热线第19页 转交办理第19-20页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府际关系理论第20-21页 整体性治理理论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第三章省、市、区三级热线转办概况第23-36页 广东省政府服务热线概况及转办情况第23-25页 政府服务热线概况第23-24页 热线转办工作情况第24-25页 广州市政府服务热线概况及转办情况第25-27页 政府服务热线概况第25-26页 热线组织结构第26-27页 热线转办工作情况第27页 区政府服务热线概况及转办情况第27-34页 热线建设情况第27-29页 热线受理渠道第29页 热线工单转办流程第29-30页 热线工单转办情况第30-34页 工单满意度情况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第四章A区政府服务热线转办环节存在问题与原因第36-54页 区政府服务热线转办环节存在问题研究第36-43页 工单转办退回数量多第36-37页 工单主办部门难以确定第37-38页 热线知识库更新不及时第38-40页 缺少快速沟通协调机制第40-42页 绩效考核缺少退回率考核第42-43页 区政府服务热线转办环节问题原因剖析第43-53页 热线中心权责定位不清第43-45页 承办部门职责边界模糊第45-47页 承办部门之间缺少良好沟通协调机制第47-50页 工单退单考核指标不完善第50页 承办单位对热线政策理解不深第50-51页 热线工作人员能力存在不足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第五章优化A区热线转办环节的对策建议第54-62页 明确权力关系,增强政府服务热线权威第54-55页 从立法层面提高热线权威第54页 赋予热线中心工单裁定权和交办权第54-55页 理顺部门间关系,完善承办部门职责边界第55-56页 承办部门主动明晰职责边界第55页 定期梳理涉及工单的职能边界第55页 热线中心加强工单反馈第55-56页 优化转办工作流程,扁平化部门层级第56-58页 实现工单并行运转第56页 简化联合审定程序第56-57页 扁平化热线工单流转第57-58页 建设热线与专线并存模式第58页 建设智能化处理平台第58页 优化部门间沟通机制,重点突出疑难工单办理第58-59页 热线中心主动加强沟通第58-59页 增加部门沟通途径第59页 增加“沟通工单”类型工单第59页 强化热线工单退单绩效考核第59-60页 增加退单率考核事项第59-60页 加强工单监督考核第60页 加强热线知识库建设第60-61页 提升知识库系统功能第60页 加强工单大数据分析应用第60-61页 建立从退单中提取知识点制度第61页 加强收集新业态知识点第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结论第62-64页参考文献第64-68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致谢第69-70页附件第70页本篇论文共70页,。
基于开放政府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务新媒体研究——以青岛市为例论文目录摘要第1-3页abstract第3-7页引言第7-14页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第7-8页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第7页 (二)选题意义第7-8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8-12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8-10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三、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处第12-14页 (一)研究方法第12页 (二)研究内容第12-13页 (三)论文创新性第13-14页第一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4-20页 第一节地方政府政务新媒体运作的概念第14-15页 一、新媒体的含义第14页 二、政务新媒体的含义第14-15页 三、地方政府政务新媒体的含义第15页 第二节开放政府理论第15-18页 一、开放政府理论概述第15-16页 二、开放政府评价标准模型概述第16-17页 三、开放政府理论与本研究的适用性第17-18页 第三节地方政务新媒体对开放政府理论的实践回应第18-20页 一、地方政务新媒体为开放政府数据搭建平台第18-19页 二、地方政务新媒体为多元主体参与提供渠道第19页 三、地方政务新媒体为多元主体合作提供契机第19-20页第二章我国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及现状分析第20-29页 第一节我国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第20-23页 一、自发萌芽阶段第20-21页 二、规范成长阶段第21-23页 三、完善普及阶段第23页 第二节我国地方政务新媒体运作现状第23-26页 一、功能不断完善第23-24页 二、管理逐渐规范第24-25页 三、发展参差不齐第25-26页 第三节我国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功能第26-29页 一、凝聚社会共识第26-27页 二、引导网络舆论第27页 三、破除网络谣言第27-29页第三章青岛市政务新媒体的运作情况分析第29-45页 第一节青岛市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第29-31页 一、青岛市政务新媒体整体情况第29-30页 二、“青岛发布”的基本情况第30-31页 第二节“青岛发布”的自身构建第31-39页 一、信息公开第31-36页 二、政民互动第36-37页 三、便民服务第37-39页 第三节“青岛发布”的用户评价第39-43页 一、功能有效发挥但仍需完善第40-41页 二、显著影响着用户生活第41-42页 三、用户对功能的满意度评价不均衡第42-43页 第四节开放政府理论下的“青岛发布”第43-45页 一、“青岛发布”反映出的政府开放程度第43-44页 二、“青岛发布”的发展特点第44-45页第四章青岛市政务新媒体运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5-51页 第一节青岛市政务新媒体运作取得的成就第45-46页 一、实现了常态化的日常运作第45-46页 二、获得了较高的用户评价第46页 第二节青岛市政务新媒体运作存在的问题第46-48页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第46-47页 二、信息质量有待提高第47页 三、互动和服务有待改善第47-48页 第三节青岛市政务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8-51页 一、功能建设标准不明确不统一第49页 二、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第49页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第49-51页第五章国外地方政务新媒体运作经验借鉴第51-57页 第一节我国借鉴国外地方政务新媒体发展经验的意义第51-52页 一、我国借鉴国外地方政务新媒体发展经验的必要性第51页 二、我国借鉴国外地方政务新媒体发展经验的重要性第51-52页 第二节国外运作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做法第52-54页 一、美国:着力实现政府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第52-53页 二、澳大利亚:搭建多元的政务新媒体平台第53-54页 三、日本: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公众关注第54页 第三节国外经验对我国地方政务新媒体运作的启示第54-57页 一、明确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定位第54-55页 二、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保障机制第55-56页 三、重视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第56-57页第六章完善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对策第57-62页 第一节借鉴开放政府理论基本内涵第57-58页 一、明确地方政务新媒体运作的理论原则第57页 二、规划地方特色政务新媒体发展路径第57-58页 第二节完善地方政务新媒体功能建设第58-59页 一、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透明第58页 二、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交流互动第58-59页 三、强化地方政务新媒体办事服务功能第59页 第三节规范运营地方政务新媒体第59-60页 一、优化地方政务新媒体设置第59-60页 二、健全安全防护措施第60页 三、加强对地方政务新媒体的监督管理第60页 第四节健全地方政务新媒体保障机制第60-62页 一、组织领导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和运营第60-61页 二、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第61页 三、加强地方政务新媒体考核评价第61-62页结语第62-63页参考文献第63-66页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附录第67-70页致谢第70-71页本篇论文共71页,。
/aa1b/detail_14688.html乡镇政府选择性应对行为研究——以Z市D镇为例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9页第一章导论第9-23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12页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提出第9-11页 研究的意义第11-12页 研究综述第12-19页 乡镇政府行为逻辑研究第12-14页 政府非正式行为的研究第14-16页 选择性应对的研究第16-19页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19-21页 研究目的第19页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9-21页 研究方法第21-23页 文献分析法第21页 实地调研法第21页 半结构访谈法第21-23页第二章D镇政府选择性应对行为的表现第23-35页 镇概况第23-24页 镇社会经济背景第23页 镇政府行政结构第23-24页 “高投入”的“硬”任务第24-27页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第24-26页 防御台风“山竹”第26-27页 在排名下“加大投入”第27-32页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27-29页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29-32页 “低投入”的“软”任务第32-35页第三章选择性应对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第35-50页 选择性应对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第35-41页 人力资源短缺第35-38页 财力资源短缺第38-40页 时间资源短缺第40-41页 选择性应对行为发生的外部原因第41-46页 行政体制的困境第41-43页 上下级部门“共谋”行为第43-44页 群众对社会公共管理的态度第44-46页 压力型体制的特点第46-50页 压力传导的方式第46页 压力传导的动力第46-48页 压力传导的领域第48-50页第四章解决选择性应对行为的措施建议第50-54页 加强工作任务评估,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第50-51页 深入调查采集意见第50页 风险评估规避负面效应第50页 设立试点检阅成效第50-51页 完善基层考核晋升制度第51-52页 提升政府内部考核质量第51-52页 拓宽公众考核政府的途径第52页 适当进行购买公共服务,构建高效乡镇政府第52-54页 购买公共服务流程第52-53页 购买公共服务内容第53-54页结论第54-56页参考文献第56-59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9-60页致谢第60-61页附件第61页本篇论文共61页,。
肇庆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目录摘要第1-6页abstract第6-10页第1章绪论第10-20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意义第11页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1-13页 研究目的第11-12页 研究内容第12页 研究方法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19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6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16-19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体概括与评价第19-20页第2章肇庆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0-30页 肇庆市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第20-23页 现有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方法和机制第23-26页 监管部门强制推动的隐患排查第23-24页 “运动式”的执法监察第24-25页 政绩考量下的责任制考核第25-26页 受技术能力不足影响的事故处置第26页 现有监管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30页 风险的发展与现有的管理体系不匹配第26-28页 被动监管理念占主流第28页 风险意识和辨识能力不足第28-29页 社会参与度仍处于初级阶段第29-30页第3章基于风险矩阵的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方法第30-39页 风险评估理论基础第30页 风险矩阵法概述第30-32页 安全生产风险矩阵评级第32-37页 事故后果严重性及发生的可能性第32-33页 风险集的选定第33页 专家组成及评分第33-36页 风险矩阵评级第36-37页 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第37-39页第4章安全生产风险分级数据库构建与分析应用第39-60页 安全生产风险排查第39页 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第39-42页 普适性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第39-40页 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评估第40-42页 红、橙、黄、蓝四级风险点危险源数量和清单第42-47页 按风险点类别统计第42-44页 按行业领域统计第44-45页 按行政区划统计第45-47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第47-53页 危险化学品行业风险管控第47-49页 危险化学品园区管控措施第49-51页 烟花爆竹行业风险管控第51-52页 非煤矿山行业风险管控第52页 道路交通行业风险管控第52-53页 区域对比分析(以高要区、四会市、德庆县为例)第53-55页 动态管控措施第55-60页 主体责任单位风险管控责任第55-58页 政府风险管控责任第58-60页第5章小结与展望第60-61页参考文献第61-64页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4-65页致谢第65-66页附件第66页本篇论文共66页,。